11月23日,冀儒講壇第廿四講在大者學社·安吉書院精彩開講。本期講壇邀請汪乃兵老師為到場粉絲解析《傳習錄》與王陽明心學智慧。汪老師在講座中強調內心修養(yǎng)與道德自覺,為現(xiàn)場學員帶來了一場思想的洗禮。
陽明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,而無論他身處何種環(huán)境,與師友往返的究心論道則是始終如一的。即便是在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中,陽明亦與二三同志坐中軍講“良知”之學。陽明的講學有一個重要的特點,那就是常常首舉最切近人心的事親之孝來展開,所以總能達到言半功倍的效果。并且對他來說,孝道絕非只是用來教人的空頭講章,他自己也是終身持···
2024年11月,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成功舉辦。這場學術盛事不僅加深了全球文明交流互鑒,更為解決現(xiàn)代社會治理難題提供了古典智慧的啟示,彰顯了文化傳承與創(chuàng)新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。在此背景下,深入探討儒家倫理思想,特別是《中庸》所蘊含的倫理智慧,對于當代社會治理具有不可忽視的理論與實踐價值。
2024年11月6—8日,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在北京召開,大會主題為“古典文明與現(xiàn)代世界”,來自世界各國古典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、文化名家、青年代表和媒體人士就古典文明的精神、古代經(jīng)典研究、古典學與文明互鑒、古典學與人類未來等多個議題展開討論。
當下儒學的核心問題是現(xiàn)代轉化問題,也即“創(chuàng)造性轉化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”問題,是儒學如何融入現(xiàn)代社會、為現(xiàn)代國家治理和現(xiàn)代社會重建提供積極的思想資源問題。這需要我們對儒學的學科屬性和現(xiàn)代轉化路徑作出新的探索。
葉嘉瑩先生仙逝,官方訃告中稱先生享年100歲。其實,按照中國傳統(tǒng)習慣,先生7月份過完百歲生日,現(xiàn)在應該是101歲。
葉嘉瑩先生詩教之名,譽滿天下。而每談平生,孔孟之言,如入骨髓,輒信口而出,自稱“穿裙子之士”。何為“士”?《論語》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遠乎?” 念彼平生,確乎士之大者也。葉先生可謂民國最后一位孔孟之教熏陶出之人格典范與詩教大師。故其去世,陡增吾人悲涼之感。聞訃之際,想···
首先祝賀這次會議的順利召開,因為其他事情,我無法直接到場,所以只能用視頻的方式事先說說自己的相關看法。
所謂“成人”,顧名思義是指完美的人。
《論語·為政》:……有酒食,先生饌。曾是以為孝乎?
程遠兄自遼寧寄來其新書《小鎮(zhèn)流年》,一讀即讓人愛不釋手。讀了幾篇,遂在扉頁空白處寫下一段話:“程遠兄文筆,貴乎自然。平實之文不易為也。自然者,其心誠意真,故無意為工而天然自工??贾T白話寫作,誠罕見者也。”
既預其理,必治其事,工夫乃無忘助。而人生欲求不朽,亦須本乎道而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成己成物,參贊化育,度越生死。唯立德有立德之事,立功有立功之事,立言有立言之事。立德之事在乎盡倫,立功之事在乎治平,立言之事在乎著述。要皆不能離事而空談,一無所立而期不朽,妄矣。故謂不朽,必系于事也。
前云做工夫以知幾為頭腦,以預理為入手。于知幾之旨,已就第一義工夫統(tǒng)緒而稍窺其背景。至于知幾之精義,預理之運化,則引而未發(fā)。今復綴數(shù)語,以申前論。
嘗觀王龍溪與鄒東廓論第一義工夫,以體上、心上用功為究竟,以念上、事上用功為俗流,以為得之,故平素做工夫多參合兩家之說。數(shù)年前,余偶撰《存心克念說》一文,亦為體察其奧旨,而略加分解。爾來于動靜之間未敢怠惰,工夫縱或疏闊,依稀微有體驗,于所謂第一義工夫者,別有會意。
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的賀信中指出:“中國積極致力于推動文明傳承發(fā)展,加強國際人文交流,促進全球文明對話,注重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、汲取營養(yǎng),愿同各方一道,踐行全球文明倡議,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(zhàn),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(fā)展進步?!?/p>
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賀信中,希望各位專家學者擔負起古典學研究的使命,為促進文明傳承發(fā)展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作出更大貢獻。古典學研究對古代文化研究有重要的啟發(fā)意義。
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,由于“宇內分崩”,國家分裂,導致“禮樂文章,掃地將盡”,儒家經(jīng)學(經(jīng)術)受到嚴重沖擊。然而,盡管世道盛衰迭變,但儒學實際上仍“斯文不墜”,體現(xiàn)出頑強生命力。其中,北朝的情況頗具代表性。
“超越”一詞作為現(xiàn)代術語,是個舶來品,意思是超出自己的現(xiàn)有狀況,向往更理想的精神世界。中國傳統(tǒng)哲學中雖然沒有使用“超越”術語,但早已觸及超越性問題。人們通常所說的精神超越,有兩種路徑:一種是宗教意義上的外在超越;另一種是哲學意義上的內在超越,為儒家所獨創(chuàng)。
王夫之(1619年10月7日-1692年2月18日),湖南衡陽人,字而農(nóng),號姜齋,晚年隱居石船山,故后人稱之為“船山先生”。
赤城圍玉,紫蓋擎空。
儒家網(wǎng)
青春儒學
民間儒行
儒家網(wǎng)
青春儒學
民間儒行